The kiwi

遇上
奇異果的人

從選擇開始 成為更好的力量

這一次,讓我們給腳下的土地力量!
選擇的影響,遠超乎想像
「在地」與「進口」,一道奇異果選擇題
選擇不只是一個行動,更可以是一種態度
可以是你,可以是我,從一個人到一群人
讓故事,在這一片土地上持續發生!

「我們每一次的消費,都在為理想的世界投下一票」這句點醒消費市場的經典語錄,出自知名作家與教育家安娜.拉佩(Anna Lappe)名言。

奇異果深獲台灣民眾歡迎,而且歡迎程度超乎想像,台灣平均每年進口30萬公噸生鮮冷藏水果,其中,奇異果長年佔據進口排行榜第二名,有趣的是,這些「飄洋過海」奇異果,台灣卻是最早原生地之一,而奇異果的特殊根系,還有水土保持特性。

蔬果進口背後,是龐大緊密的運輸鏈,及不可忽略的碳排放。「在地」與「進口」,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殘酷,也是為永續的未來找出路。

遇上台灣在地奇異果的人,循著他們步伐與選擇,一起給腳下的土地力量。

PART 1

丘陵上

實踐家

一起重新認識奇異果吧!
10年前,種奇異果的農民寥寥可數
到今天,台灣有了在地的奇異果園
遇上在地奇異果的青年農民
選擇一條改革農業的孤單路

The practitioner
on the hill


座落苗栗縣的馬拉邦山,是「雲海秘境」隱藏景點,再沿著產業道路向上,是「將豪農場」奇異果園,7年級生的農場創辦人涂旭帆,正捲起袖子、仰起頭,檢查棚架上的奇異果,畢竟全程採用有機栽種,且一年才一收,每一顆都是寶。

「雖然農業現況有很多問題,但台灣的水果品質真的很棒,這也是我想證明的事。」涂旭帆的語氣和緩、眼神堅定。

這裡是全台灣少數的本土奇異果園,也是涂旭帆超過10年夢想的起點,當台灣餐桌上的奇異果,絕大多數來自進口時,貨真價實的在地、有機奇異果,更難能可貴。

完美「原生」主場優勢
台灣在地奇異果的專屬香甜魅力

放眼望去,整片奇異果園綠意盎然,但近乎45度的斜坡地形,稍不注意腳步就會身體失去平衡,也因為採有機栽種方式,經常會踩到穿山甲或食蟻獸挖的洞,雖然多了一份風險承擔,但更多是為了環境友善,這份用心,大自然都看在眼裡,在產季時,牠們都成為第一名報到的忠實顧客。

「我們就是在山裡面開了家buffet!讓動物、昆蟲都會來吃我們的東西。」涂旭帆笑著形容。

只見一顆又一顆的奇異果們,靜靜吊掛在樹上、被紙袋呵護包裹著,它們正等待9分熟,也是涂旭帆心中最完美的「黃金採收時刻」。

每年8至9月,是「將豪農場」奇異果園最忙碌產季,一箱箱的奇異果,小心送往包裝場,擺在自動秤重機器上,隨著輸送帶完成分類,持續跟時間賽跑,只為讓消費者享用完熟奇異果,撥開毛茸茸薄外皮,體驗口感酸甜、香氣濃郁的滋味。

「將豪農場」創辦人涂旭帆
相信人與環境應該共存共榮
講到奇異果,許多人會想到紐西蘭
但台灣是奇異果的原生地之一

「這裡的奇異果,跟紐西蘭差別在哪?」不論果園或市集,每當民眾看到這些台灣奇異果時,涂旭帆總會被問到這題,有趣的是,台灣其實是奇異果的原生地之一,但國外改良與品牌行銷、成為家喻戶曉的水果,而台灣在地種植的奇異果,具備海外進口缺少的優勢與魅力。

擁有「後熟」特性的奇異果,從樹上採摘後,需經時間熟成,才達到最好食用風味。涂旭帆解釋,進口奇異果要經過長途運輸,考量保存通常會在4、5分熟就採收,果香及味道較酸,但在台灣栽種的本土奇異果,能爭取9分熟再收成,到消費者手中時,香氣濃郁、甘甜微酸,「那才是奇異果的真正滋味」。

「熱血」青農遇上「冷門」水果
從奇異果出發的對話

簡單一句話,就完美詮釋奇異果的特性,但背後付出的勇氣與努力,卻一點也不簡單。

堅信人與環境之間的共融關係,涂旭帆選擇攻讀中興大學園藝系碩士班,卻發現失衡的農業產銷結構,以及台灣農民的收益偏低、不受重視,源於「想為台灣農業做一點事」想法,涂旭帆決定用「冷門」的奇異果,作為夢想切入點。

「奇異果的營養價值名列前茅,當大家越重視健康,就永遠不會退流行」另一方面,作為奇異果原生地之一的台灣,10年前栽種的農民寥寥可數,讓涂旭帆有了大膽想法,凝聚農民力量、共同生產行銷,建立屬於台灣的奇異果品牌。

製作果乾、爆米花、釀造酒等
台灣奇異果也能玩出各種變化
超過10年努力,涂旭帆想證明
台灣的水果品質不會輸給國外

台灣每年進口約3萬公噸奇異果,看似深具潛力的消費市場,才發現這條「拓荒」路困難重重,涂旭帆回憶創業初期,從前期田野調查、到導入有機栽培,即便栽種的奇異果「質」與「量」趨於穩定,只要通路與消費者不買單,一切都是白談。

「最難的是跟消費者溝通。」涂旭帆提到,奇異果採收後才會逐漸軟化,許多消費者認為手中的果實偏硬,就會跟紐西蘭做比較、質疑品質是否不佳,只能靠不斷溝通,讓消費者願意存放幾天,才會品嘗到香甜的台灣奇異果。

涂旭帆也舉例,一家專售有機商品的通路,他花了將近3年時間說服,才終於上架他的台灣奇異果,現在也一起向消費者推廣,「說過程不辛苦是騙人的,但就想證明台灣的農業可以很棒,產出的品質不會輸給國外」。

重新認識奇異果
幫台灣農業探索一條新出路

目前全台灣「本土」奇異果的年銷總量不到100公噸,雖然仍遠不及每年進口約3萬公噸的「海外」奇異果,卻也越來越多人找涂旭帆購買幼苗、加入「本土」奇異果行列。

經過10年歷練,「將豪農場」的台灣奇異果定位,也逐漸清晰明朗,朝向精緻化、差異化,每年也會撥用一定比例的奇異果,拿來製作果乾、爆米花、釀造酒等加工品,開發全新多元商品,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台灣奇異果。

當被問到,距離想要改變農業的夢想,是否更靠近一點時?涂旭帆思索一下、笑笑說「先把自己的果園顧好」,沒有給出肯定答案;但將奇異果作為創業起點,讓涂旭帆走出屬於自己的路,也幫台灣農業探索一條新出路。


台灣人多愛吃奇異果?
透析生鮮冷藏水果進口排行榜

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,因為多樣化的地形,導致各地區的氣候環境大不相同,適合多樣的果樹生長,品種來源及育種材料也豐富,一年四季都能生產各種美味又富有營養價值的水果。

有「水果王國」美稱的台灣,仍有進口水果的需求。從2011至2022年,台灣平均每年進口約30萬公噸的生鮮冷藏水果,若加上脫水乾製水果、冷凍水果、調理水果、水果罐頭、果汁等,則超過40萬公噸。

進一步分析,台灣每年進口的生鮮冷藏水果,以蘋果、奇異果、葡萄、橙類、桃、櫻桃,霸佔近10年的進口量排行榜。

逾9成從紐西蘭「飄洋過海」
每人一年吃下1.2公斤奇異果

其中,奇異果酸酸甜甜的滋味,加上營養豐富、簡單食用,成為台灣愛吃的進口水果之一,但台灣人愛吃奇異果,到底有多愛?

從財政部資料顯示,台灣進口的奇異果,逾9成來自紐西蘭,次之是義大利、美國,而這些「飄洋過海」的奇異果,每年進口來台灣的數量更是驚人。

根據農委會統計,奇異果長年穩坐進口排行榜第2名,平均每年進口約3萬公噸,若以1個國際標準游泳池水的重量換算(一個游泳池水量約2500噸),台灣每年的奇異果進口量,相當於填滿12個游泳池、每位國人一年平均吃下1.2公斤奇異果。

「食物」是氣候變遷關鍵!
看懂「全球糧食系統」碳排放

走進街邊的超商、量販店,就能品嚐非當季時令水果,可謂進口水果的一大好處,但輕鬆便利的同時,也有看不見的代價。

造成氣候變遷的主因之一,在於溫室氣體效應,導致地球氣溫升高。關注全球各式議題的科研組織「數據看世界(Our World in Data)」,發佈一份「糧食生產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」調查,顯示2019年全球有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,與「食物」有關,顯示飲食成了左右氣候變遷的一大關鍵。

食物的誕生,從畜牧養殖、飼料生產,到加工運輸、包裝零售,可統稱為「糧食系統(Food System)」,各階段產生的碳排放,也不盡相同。

蔬果運輸碳排放不容小覷
一起用「吃」改變世界

該報告指出,在食物的「運輸販售」階段,就佔「糧食系統」總碳排放18%。事實上,從食物生產地、到消費購買地,2端之間的距離為「食物里程」,當里程越高,代表食物經過漫長運送,一路上消耗的汽油,產生大量的碳排放。

且不難想像的是,當運輸的距離越遠、產生的碳排放越高。研究「食物里程」的雪梨大學教授Mengyu Li,曾於2022年6月國際期刊《nature food》指出,水果和蔬菜需要溫控運輸,導致運輸蔬果產生的碳排放量,幾乎是生產過程的2倍。

聯合國把2021年訂為「國際蔬果年」(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),號召全球傾注資源和心力,增進永續生產,減少無端浪費,選擇「在地生產」、「在地飲食」,消費者救地球的最直接手段。

PART 2

棚下

氣候變遷

氣候變遷是你我未來的日常?
超乎預期的暴雨、乾旱
冷春、暖冬、病蟲害
遇上在地奇異果的氣候受災戶
選擇修補人與土地的和諧關係

Climate
change under
the vines


時序回到2021年夏天,一場始料未及的暴雨,「將豪農場」迎來慘痛的打擊,大雨沖刷、棚架倒塌,半年的呵護照料,在一夕之間消逝,一顆又一顆奇異果,摔落在泥濘黃水,當時的景象,至今仍烙印在涂旭帆的腦海中。

自2020年以來,極端氣候加劇,從不願面對的真相,到必須面對的真相,台灣社會越加有感,當各界開始大聲疾呼,農業早已首當其衝。

所謂「農民看天吃飯」,貌似成為台灣農業「必要之惡」,但實則不然,「極端氣候的影響,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,尤其這3年特別嚴重,但為什麼其它產業造成的後遺症,卻是農業在承擔?」這是涂旭帆與許多農民的心裡話。

當全球氣溫上升中
狂風暴雨下的極端氣候受災戶

聯合國最新氣候變遷報告(Sixth Assessment Report , AR6),指全球暖化「亮起紅燈」,2011至2020年間的地表溫度,比上個10年升高了1.1℃,主因之一是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,若沒有積極的減碳行動,將會高機率突破1.5℃升溫警戒線。

中央研究院也估算台灣近未來(2036年-2065年)跟世紀末(2071年-2100年)氣候變化,在暖化最嚴重的情境下,預估「暴雨強度增加」、「強颱比例更高」,「夏天越來越長、冬天越來越短」;專家預測看似遙遠,發生時卻措手不及。

「...看氣象預報說不是強颱,所以不會太擔心,沒想到會這麽嚴重...」想起2年前的災情,涂旭帆心有餘悸,在颱風半徑靠近台灣的夜晚,電視新聞跑馬燈提醒大湖鄉山區許多坍方,直到鄰居一通電話打來,提醒果園狀況不太好,他才驚覺「很不妙」,過2天上山視察果園,發現棚架早已倒成一片。

2021年一場狂風暴雨
重創奇異果園
受到暖冬影響,果蠅問題增加
必須套上袋子防治蟲害

將近1公頃、3000餘坪的受災果園,果損就將近60萬元,「這還不含前期栽種成本」涂旭帆解釋,通常一棵奇異果樹,從種下幼苗的那一刻、到進入穩定經濟生產,至少要養6年,「先前投入的人力及時間,全都化為烏有」。

事實上,海拔50公尺的平地,到2300公尺的高山,都可看見台灣原生的野生奇異果蹤跡,涂旭帆選擇栽種奇異果的原因之一,也是看中深根作物的特性,根系能深入土壤至少10公尺,在高山上種植有助水土保持、環境保護,但那次果園災損,也讓涂旭帆深刻的感受到,極端氣候的震撼與無情。

冷春、暖冬、病蟲害
掐住台灣農業的氣候「慢性病」

行政院「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(2021年版)」顯示,2019年台灣整體碳排放量約28700萬公噸,而農業部門碳排放量,僅占整體約1.73%。不過,農業委員會統計,近年氣候變遷加劇,農業生產風險增加,光是近15年的農業損失,平均每年就高達124億元。

「全球暖化越來越嚴重,是所有人共同造成的問題,農民卻要承擔最直接的影響,承受收成不佳、賠錢損失」涂旭帆無奈的說。

除了立即性的氣候災變,投入奇異果栽種超過10年的涂旭帆,更體悟到台灣氣候的「慢性變化」,造成的損害、影響,更是長遠且難以預測,像是氣候變遷導致的「冷春」、「暖冬」,就讓涂旭帆與許多農民非常頭痛。

儘管病蟲害猖獗,仍堅持採友善環境
有機耕種方式與自然共好共存
如何讓消費者願意承擔環境成本
有意識的消費是一大挑戰

他舉例,春天是萬物發芽的時節,但某年初春氣溫驟降至零下,整片山頭被霜雪覆蓋,許多剛長出來的嫩芽與嫩葉,無一倖免凍傷,他有一位同樣種植奇異果的好友,就損失相當慘重。

此外,以往寒流來襲,新竹高海拔的山區會短暫降雪,但涂旭帆觀察,近年受到暖冬影響,果蠅不會凍死、能在山區過冬,導致蟲害比例就變很高,「10年前剛上山種奇異果,根本不需要套袋子,現在袋子已經是必需品」。

修補人與土地的和諧關係
用「有意識的選擇」重新思考影響力

大量的化學氮肥及農藥,在製造及施用期間,都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。即便氣候變異,導致病蟲害加劇,「將豪農場」仍採用有機栽種,只要仔細一看,幾乎每棵奇異果樹的葉子,都有被蟲啃咬痕跡,更是友善土地的絕佳證明。

「跟其他產業比較起來,農業雖然非常弱勢,也最有機會跟環境共好」但背後的堅持與理念,以及承擔的環境成本,能否讓消費者看見、接受,並認同農產品的真正價值,又是另一大挑戰。

或許當越來越多人重新思考,願意「有意識的消費」時,自己每一次的選擇,都能產生一種影響,所謂永續的未來,也並非遙不可及,就像涂旭帆與其他眾多有機小農們,選擇最不容易的方式,修補人與土地的和諧關係。


妙旅程

飄洋過海的身世秘密

許多消費者認為,奇異果原產於紐西蘭,其實真正的原生地,主要分佈在中國大陸、台灣,因為毛茸茸、橢圓狀的外型,稱作「獼猴桃」,19世紀引進紐西蘭後,在當地被廣泛種植,並以「Zespri」品牌銷售到全世界,成為家喻戶曉的水果,也讓奇異果幾乎和紐西蘭劃上等號。

能凡響

修補土地的加分助手

台灣的高山農業興盛,尤其高冷蔬菜獲利不俗,在中高海拔廣泛種植,但屬於淺根系作物、且整地翻耕頻繁,增加暴雨沖刷導致水土流失的機率;奇異果是溫帶藤類植物,海拔50公尺到2300公尺皆能生存,且根系可深入土壤約10公尺、相當於地下三層樓,可謂兼顧水土保持的高經濟作物。

實盛宴

在地 vs 進口的滋味

奇異果屬於「後熟」水果,採收經歷一段時間熟成,能達到更好食物風味,且在樹上成熟度越高,採收完的後熟速度越快,糖度轉換效率也越完整。「進口」奇異果考量運送保存,必須在低熟度即採收,「本土」奇異果的優勢之一,是產地到餐桌距離短、可等高熟度再採收,更有濃郁香氣與甘甜。

PART 3

預約
更好的
明天

選擇可以是一種態度!
遇上在地奇異果的永續企業
選擇從負責任的消費做起
與台灣這塊島嶼、這片土地共好前行
關於放大影響力,你、我、他都可以

Reserving
a
better tomorrow


國外研究顯示,全球「食物」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,有18%來自「運輸販售」,對於每年吃下3萬公噸奇異果的台灣,選擇「吃在地」,可以是實踐永續最直接的途徑之一。

基礎建設、關鍵原材料為本業的國際企業—華新麗華,從負責任的消費做起,自2021年與「將豪農場」合作,透過契作、認養的模式,形同給予農民一份保單,也是預約一個永續的未來,並透過員工參與果園體驗,更認識台灣在地奇異果。

從日常的消費做起,任何人都能是永續實踐家,華新麗華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2「責任消費與生產」、SDGs13「氣候行動」,讓台灣這座島嶼的永續夢,不再何去何從。

氣候風險也能攤提
華新麗華與在地農民一起共好

2022年8月,海拔近1000公尺的「將豪農場」很熱鬧,隨著農場創辦人涂旭帆的步伐,一群人穿梭在奇異果樹林間,從樹上採摘近9分熟的奇異果,再小心翼翼地放進籃子裡,他們是華新麗華的員工,體驗著屬於台灣的奇異果故事。

華新麗華最初的想法,在於氣候變遷是大家造成的,不應該讓農業單獨承擔, 決定想嘗試「分擔氣候風險」的認養概念,最後找到理念相同的「將豪農場」接洽,並成為第一家合作的企業。

事實上,在競爭激烈的農產品市場,小規模種植的農民,不獲通路及盤商親睞、缺乏議價的話語權,導致難以生存,許多企業開始「直接向農夫購買」,展現企業社會責任。但若僅止於單純的支持與購買,當遭遇氣候不佳,導致農產品遇到滯銷、不足時,對於企業來說是零風險,但給農民的是缺乏「保障性」。

華新麗華與「將豪農場」合作
讓員工認識台灣在地奇異果
華新麗華員工在奇異果園中
深度體驗採果過程

華新麗華與「將豪農場」的類契作模式,藉由認養指定範圍的果園,在奇異果生產前,先預訂產量及品質,並預支栽種成本,即便極端氣候造成果損衝擊,農民至少不會虧本,能獲得穩定的收益,形同企業、農民攜手面對氣候危機。

涂旭帆提到,台灣在2021年上半年先經歷嚴重乾旱,後續又遭遇強降暴雨,果園災損嚴重,當時華新麗華認養的區塊也受到波及;2023年上半年也歷經乾旱、缺水,造成開花率及結果量下降,因為有「氣候攤提」的契作認養模式,才不至於血本無歸,「大家彼此互相支持,真的很感謝」。

邁向2050淨零碳排
喚起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珍惜

值得一提的,這樣的共好概念,在歐美、日本等國家非常盛行,稱為「社區支持型農業」或「社群支持型農業」(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,簡稱CSA),生產者和消費者透過直接、緊密的連繫,為環境帶來正面效益,與大自然和諧共存。

「我們期許透過支持在地農業,喚起更多人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珍惜」華新麗華相信,當全球暖化越來越嚴重,沒有人應該獨自承受,陪伴農民同行,不會是一家企業的事,更應該是眾人之事,讓友善耕作能夠獲得支持,也認識更多屬於台灣的農業故事。

從2020年開始,華新麗華認養
「將豪農場」的部分奇異果園。
透過支持在地農業,華新麗華期許
更多人一起珍惜台灣這片土地。

與「將豪農場」的合作邁入第3年,華新麗華持續用行動力,關懷環境永續課題。從2018年起與中興大學農資學院合作,推動台灣原生植物種源保護及復育工程;每年舉辦有機市集推廣「吃在地.食當季」友善耕作的飲食理念。

更於2023年規劃響應「蔬食日」,鼓勵同仁用「吃」實踐永續低碳生活,並透過BBC《美食拯救地球Feast to Save the Plane》紀錄片宣導,讓同仁更關注與瞭解氣候變遷議題。

另外,面對台灣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,華新麗華也從自身本業做起,透過產業升級及能源布局,攜手供應鏈的夥伴,一起做低碳轉型,降低溫室氣體排放,朝向再生、循環經濟、新能源的目標邁進。

選擇我們要的明天
重新定義永續新關係

堅持小細節的青農、產地到餐桌的溝通、氣候變遷下的無奈,關於台灣在地奇異果的故事,也是台灣農業困境的縮影,所謂永續農業發展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但每次「選擇」產生的影響,其實遠比想像的多更多。

2018年聯合國倡議「ACT NOW」個人低碳生活公約,包括「選擇友善環境產品」、「減少食物浪費」等,鼓勵從日常裡,朝向低碳生活前進,發揮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力。

「選擇」不只是一個行動,更可以是一種態度,如同華新麗華的共好思維,讓台灣的在地奇異果,被更多人看見與關注。而無關乎奇異果,生活、工作、現在、未來,開始為自己的選擇付出責任,一點一滴的小改變,預約更好的明天。


台灣是奇異果的原生地之一,荒郊野外也可見到野生奇異果蹤影。

奇異果富含維他命C,營養密度相當於蘋果的6倍。

確保奇異果品質及大小一致,一般用自動秤重機器分類。

奇異果的蔓性枝條,會攀附於其它支撐物向上生長,經濟栽培時需要搭建支架。

「將豪農場」是全台灣少數的本土奇異果,想傳遞人與環境的共存共榮理念。

Reserving
a
better tomorrow

常見的奇異果肉是鮮綠色或金色,內有可食用黑色種子。

奇異果從樹上拆採後,需放置一段時間,才會更具香氣與甘甜。

奇異果營養價值高,適合各年齡層的人食用。

台灣人喜歡吃奇異果,每年平均進口3萬公噸。

台灣在地奇異果的年產量收成,僅約100公噸,不到海外進口總量1%。

華新麗華
融媒體倡議部
聯合新聞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