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roll
原來
會迷路
SaySiyat:We lost our Language
你叫什麼名字呢?
So'o Sin hiya' en?
對於許多人而言,這是不需思索的問候,但對於他們來說,可能是尷尬語塞的時候。
據聯合國統計,全世界目前多達2000種「瀕危語言」,且正在以緩慢的速度消逝中,更有國際學者預言,在本世紀結束時,將有1500種語言完全絕跡。
原來,語言會迷路。
語言會滅絕嗎?據統計,全世界大約 6700 種語言,但將近40%正面臨消失的命運,國際專家學者預測,在2025年之後,語言將加速滅絕,甚至恐怕約有1500種瀕危語言,將在100年內消失。
許多台灣原住民族語歸為瀕危語言,包括以「矮靈祭」聞名的賽夏族,即便台灣政府推動一系列的族語振興計畫,但賽夏語的族語認證通過率,從2018年起皆低於整體通過率。
不只生物會滅絕 語言也會
語言比許多人想像的還要脆弱,國際網站「民族語:全世界的語言」,盤點全世界的語言分佈,並用可視覺化的顏色,註記每個國家的瀕危語言比例,其中,2021年台灣被列為「紅色」區間、危險比例達95%。
進一步細究,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於2010年出版的第3版《世界瀕危語言地圖》,許多台灣原住民族語歸為「極度瀕危」或「嚴重瀕危」,包括賽夏族、邵族、葛瑪蘭族、撒奇萊雅語、拉阿魯哇族、卡那卡那富等。
賽夏族的煩惱 看不見「失語」時代
台灣原住民賽夏族最大的祭典「矮靈祭」,每兩年一小祭、十年一大祭,因鮮少對外公開祭典儀式及歌曲,視為台灣「最神秘」原住民族之一,在2015年於新竹五峰鄉舉辦的祭典上,當總主祭訓話時,卻用了一口流利的泰雅語,令不少賽夏族人稍感詫異。
位於新竹縣市的五峰鄉,是全縣人口最少鄉鎮,也是賽夏族在台灣「唯二」部落原鄉之一,在地主要居民約70%泰雅族、30%賽夏族,在時間推移、生活環境、氏族沒落之下,「會講泰雅語」已成為在五峰鄉生活的賽夏族日常。
兩戶僅隔一條馬路的賽夏家庭,就有一戶聽不懂賽夏語;賽夏長輩終於盼到兒子回家參加祭典,卻只能用國語才能彼此溝通。「失語」困境是身處五峰鄉的賽夏族進行式,也被族人自我調侃「語言沙漠」。
賽夏族的「失語」進行式
「在我小時候,老人家就叮嚀說,不要把傳統文化丟棄,賽夏族就會越來越多人了」。
沿著新竹五峰鄉的南清公路,一個不起眼岔路口,方向盤必須打滿2圈半、車輛才能勉強拐彎進去,接著是超乎想像的陡峭小徑,才總算抵達新竹五峰鄉的賽夏族靈祭場。
廣場一側,是木材搭建的矮靈祭屋,歲月斑駁痕跡,增添幾分神秘,再一旁建築,是賽夏族民俗文物館;站在館內懸掛矮靈祭歌詞曲的牆前,是賽夏族現任族長的趙建福,神情略帶幾分憂心。
根據內政部統計,全台灣的賽夏族約6800人,若按分佈地區,新竹五峰地區「北賽夏」、苗栗南庄地區「南賽夏」的族人合計約4000人,就佔了賽夏族至少2/3人口比例。
不過,能完全「聽、説、讀、寫」賽夏語的族人,卻少之有少,尤其在新竹五峰地區更嚴重,當地的泰雅族人約3200人、賽夏族人約1600人,近1倍懸殊比例,加上語言同化、通婚因素,許多賽夏族人的泰雅語,反倒講得更流利。
意識到傳統語言瀕臨消失的危機感,10年前,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啟動搶救瀕危語言計畫,首站就選擇賽夏族語,然而,賽夏族語依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「瀕危語言」,至今仍被列冊。
賽夏族的「失語」窘境,尚未解除。觀察近年新竹五峰地區的賽夏族語趨勢,趙建福坦言,大部分族人之間對話,還是以泰雅語居多,「真的會說賽夏族語的族人,已經越來越少。」
賽夏中生代的自白 族語斷層到身不由己
「北賽夏」氏族詹家的老厝,就位於新竹五峰鄉深山處,遠從各地返鄉的10餘位家族成員們,正在屋內忙進忙出,因為當天是1年2次的「祖靈祭」大日子,一道又一道的菜餚與糯米糕,必須趕在中午12點前就位。
「相較於賽夏族語,我確實比較會說泰雅語跟客家語。」身為氏族詹家的賽夏族中生代,天色還沒亮,詹偉宏就從苗栗南庄的住家出發,趕往新竹五峰老家,他嫻熟翻炒鍋中的五花肉,正準備下一道炸鹹魚。
對於不太會講賽夏族語,他表示,小時候就在客家庄長大,加上到外縣市工作打拼,自己的賽夏族語越來越生澀,「一些詞彙還是聽得懂,但跟老一輩用族語完整對談,就會比較困難」。
另一位嫁入詹家的風淑英,同樣是賽夏族中生代,她觀察身邊同一世代的族人們,將近2/3都不太會說族語,只有長期在部落的族人比較會說,「我自己是很羨慕,身為賽夏族人,但卻不太會自己的語言」。
在「祖靈祭」的尾聲,詹家所有男性族人,圍坐在大圓桌,一起感謝過去1年的家族團結與祖靈祝福,當大長輩的詹應生,說著一口流利的賽夏族語時,席上的家族成員表情似乎五味雜陳,中生代略顯生澀、新生代稍感吃力。
桌上比肩的複雜心境,也是賽夏族語斷層的縮影。
賽夏族 民俗文化介紹
台灣16個原住民之一的賽夏族,因為族群人數偏少、獨特歲時祭儀,成為充滿「神秘感」原住民族,從走讀文化開始,一探賽夏族神秘面紗。
從歌曲到族語 聽見他們讓台灣更完整
「等我把族語學好,長大就能跟長輩對話了!」海拔超過300公尺的五峰國小,一陣又一陣優柔的旋律,在教室與走廊之間迴盪,配上雲霧懷抱的山巒景緻,猶如「山在呢喃」。
被視為台灣賽夏族語復興的重點學校,五峰國小歌謠班成軍超過5年,讓賽夏族、泰雅族的小朋友,一同練唱賽夏族歌曲,有別於原住民歌曲應該「高亢且熱力」,內斂而柔美的賽夏族歌聲,格外動聽與不同。
透過「唱中學」,在賽夏族語逐漸流失的五峰鄉,五峰國小歌謠班成為翻轉危機的存在。「發現賽夏語真的瀕危,應該讓更多人聽見,也給孩子自信的舞台!」五峰國小校長葉惠雯說。
這個創新全台唯一 來自五峰的歌聲溫柔且堅定
「朱晞!未來的族長,快點過來哦!」即將升上國中、最後一年參加五峰國小歌謠班的趙語潔,打趣呼喊同樣是賽夏族的同學朱晞,催促快一點進教室。
上課鐘聲還在響,泰雅族的許苡恩、賽夏族的趙語薇,正在高分貝嬉鬧,隔著2排座位,四年級的趙雨芯、趙馨妤,早就待在座位上,稚氣練唱上一次剛學的賽夏語歌謠
6位賽夏族學生、6位泰雅族學生,這是五峰國小的歌謠班,也是全台灣獨一無二、橫跨賽夏族與泰雅族之間的創新歌謠班。
每到7月,五峰國小格外熱鬧,因為暑假過後,就是每年備受矚目的全國「E起舞動」原住民族青少年及兒童母語歌謠競賽,來自五峰國小的歌謠班,是2021年唯一唱賽夏語歌謠的參賽隊伍。
當比賽大螢幕跑出歌詞「taew'an ma'an ray kilapa(譯:我家住五峰)」,搭配五峰國小歌謠班12位學生溫柔且堅定的歌聲,即便同樣的曲目,老師們在學校已經聽了不下百次,但現場仍激動的起了雞皮疙瘩。
賽夏族語「唱中學」 文化傳承一代接一代
「當我們發現,賽夏族的學生人數少,族語也不太會說時,才意識到賽夏族真的是瀕危族。」五峰國小校長葉惠雯回憶。
五峰國小的全校學生未超過100人,學生幾乎是原住民孩子,本身是泰雅族的葉惠雯,9年前剛來到學校,就發現學生的原住民族懸殊比例,泰雅族約佔2/3、賽夏族則是1/3,這個趨勢長期下來沒有太大變化,甚至許多賽夏族的學生,都說著一口流利泰雅語,也令許多老師驚訝不已。
但仔細一聽,才發覺賽夏族「魅力」,有別於一般原住民歌曲「高亢、熱力」,賽夏族則是「柔和、內斂」,當越來越多具備音樂、文化底蘊的老師們,陸續返鄉教書,「何不試一試」的想法,成為五峰國小歌謠班起點。
由於賽夏族學生比較少,為了湊齊歌謠班成員,泰雅族學生也拉進來練唱,但泰雅族的勇氣、賽夏族的柔美,卻激盪意料之外的共鳴,「歌謠班真的可以一試」,原本被淡忘的賽夏族歌謠,也重新在新竹五峰響起。
賽夏歌謠「復刻」古調精神 多元文化接棒達陣
身為五峰國小歌謠班指導老師的根穆凡,13年前碩士班論文題目,就是「賽夏族矮靈祭歌」,當年除了翻閱文獻、古調樂譜,在田野調查時,曾有一位耆老語重心長對他說「如果沒有人學祭歌古調,以後真的就會失傳了」這句話的重量,也一直在根穆凡心裡。
最後,根穆凡與其它同輩族人們,圍坐一起、彈著吉他,一共改編創作10首歌謠,昔日使命感的創作,包括「喜歡你」、「回家的路」等,現在變成五峰國小歌謠班的參賽曲目。
「說文化傳承有點太沉重,唱歌應該是開心的,學生練唱賽夏歌曲,會慢慢朗朗上口,放學回家路上會哼唱,在家裡也會唱給家人聽,我覺得潛移默化中,就是一種族語的教學與傳承。」根穆凡眼神發亮的說。
事實上,賽夏族的許多傳統古調,反覆旋律是一大特色,但族內有嚴格要求,包括矮靈祭歌在內的傳統古調,一般不能在公眾場合演出,在五峰國小與耆老們討論下,透過重新編曲及翻玩創作,將傳統古調的元素與精神,重新「復刻」在歌謠裡。
除了保留賽夏古調的反覆旋律,族語歌詞也更簡單易學,或許不是原汁原味的傳統古調,卻多了文化傳承的味道,在五峰國小歌謠班的悠悠唱頌中,「原來賽夏族的歌曲,是這樣被傳唱出來的」。
不過,歌謠班的發展,也並非一帆風順,在成立初期,許多家長打電話到學校抱怨「為什麼讓泰雅族的學生,唱賽夏族的歌謠?」、「怎麼不是唱泰雅族的歌?」質疑聲音,如雪片般飛來。
經過幾番拉扯,五峰國小歌謠班的表現終於被看見,更成為許多學生爭相報名熱門社團,也嘗試增加泰雅歌曲;透過音樂與歌聲,語言的隔閡,不再是一座無法翻越的高牆。
五峰國小學務組長的陳香蘭,或許是心中感觸最深的人,每一次歌謠班出賽演出,都能看見她陪同帶隊、加油吶喊的身影,更讓人驚喜的是,陳香蘭身為泰雅族,賽夏語卻講得嚇嚇叫。
「當你認同你自己文化的時候,你也必須去學習別人的文化。」五峰國小陳香蘭的語氣堅定;因為來到五峰國小的機緣,才發現賽夏族文化的特別之處, 心中起了一個心願「要讓賽夏族被看見」,更跟著學生一字一句的學賽夏族語。
「我們賽夏也會有種子,要發芽了」
住在新竹五峰半山腰上、賽夏族耆老的夏元妹,家中陳設樸實,最顯眼的,是擺在客廳角落的舊式KTV伴唱機,年輕時的她熱愛唱歌,雖然已經75歲,歌聲仍溫暖、動人。
從書櫃拿出一張張樂譜,是夏元妹自由創作的賽夏族語歌謠,如今也是五峰國小歌謠班外出比賽、表演的部分曲目;她笑說,雖然賽夏族的人少,但文化跟歌曲不會消失,因為賽夏族年輕人會越來越厲害,「我們賽夏也會有種子,要發芽了」。
放學鐘聲響起,夕陽的餘暉斜落,跟學生互相道別後,根穆凡收拾東西、開車慢慢下山,車內的CD音響,正播放著歌謠班唱「回家的路」錄唱帶,歌曲結尾的「ka:i’ korkoring ’am kayngowipi (譯:語言孩子將不會忘記)」,令他一邊忍不住哼唱,一邊期待明天的歌謠班時光。
聆聽 值得驕傲的聲音
「這麼多用族語唱歌的隊伍,只有一隊唱賽夏語,你們要很驕傲,你們唱的是大家都不會的語言!」擔任五峰國小賽夏族語老師的風薇萍,言談之間滿是欣喜。
所謂「沒有語言,就沒有文化」,從歌曲認識族語,已經踏出傳承的第一步,讓族語銜接文化,才是扎實傳承的下一步;給學生實務操作歲時祭儀、在暑假舉辦原民文化營隊、耆老與青年一對一教學,讓賽夏族文化傳承,也能夠渾然天成。
近年越來越多賽夏族青年回流,嘗試找回自己的語言。2022年一個振奮消息,在賽夏族之間熱烈討論,因為台灣的族語認證上路以來,出現史上最年輕通過「高級族語認證」的考生,就是賽夏族青年。
走出教室的學習 文化傳承不再枯燥乏味
「轟隆隆!轟隆隆!」一台國產老摩托車,緩緩駛進五峰國小,劃破即將下課的寧靜,作為學校特別邀請、擔任「一日民俗課程導師」的賽夏族耆老,詹應生匆匆停好車,手拿豬肉串、米酒,與學生們一起面對東方向矮靈祈福,為等一下登場的祖靈祭課程拉起序幕。
從男生、女生互相分工,到採摘芭蕉葉、食材籌備清洗,雖然與賽夏族耆老第一次見面,學生們表情沒有害怯,反而爭相舉手參與,文化傳承也不再枯燥乏味。
五峰國小教務主任夏莉娟觀察,現在20至50歲的賽夏族人,普遍不太會講賽夏語,有將近20年的斷層,但隨著數位科技及文化考究,建置族語資料庫,新生代的賽夏族小朋友,也擁有更多資源,把族語找回來。
「族語跟文化,其實密不可分!」夏莉娟指出,族語、文化應該齊頭並進,透過教育的方式,在學生心中埋下文化傳承的種子,或許某天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根,願意回到部落的時候,賽夏族也就沒有斷層了。
事實上,除了歌謠班、民俗課程,近年五峰國小開始不同嘗試,讓歌謠班的學生們,走進錄音間、錄製紀念專輯,並一起走出教室販售,籌措未來的教學經費,也給學生更多的自信與鼓勵。
從族語認證通過率 窺探賽夏語的「難」與「美」
如何評斷一種語言的振興成果,難以用數據量化,台灣長期推動的族語認證,成為可參考指標之一,雖然認證的機制,歷經數次調整,但「初級」、「中級」是長期保留的級距。
根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公開資料,攤開近4年的族語認證成果,台灣16種原住民族語的「初級」、「中級」整體平均通過率,持續穩定向上,去年突破50%關卡。
若進一步分析,賽夏族語的「初級」、「中級」通過率,雖然同樣逐年成長,卻也一直低於整體平均通過率;「賽夏族語有很多詞彙,富含深層文化意涵,但中文很難找到對應的解釋!」擔任五峰國小賽夏族語老師的風薇萍苦笑。
她舉例,「如果有一戶人家獵到山豬,其他鄰居看到後,卻等不到被分享山豬肉的喜悅,最後等到病倒了,因為你不分享,造成人家生病,應該去登門道歉」這整個過程的詮釋,在賽夏族語有專有詞彙,唸作「minhaeha:o'」。
彼此之間樂於分享、讓別人生病很歉疚,看似簡單的一個詞彙,卻充滿賽夏文化底蘊,也無形拉高學習的門檻,賽夏語調更是抑揚頓挫;賽夏族的「內斂、謙和」,就在語言的字裡行間,成為「優柔又難學」的原住民語言之一。
語言教學強調「沈浸」 一間族語學校的願景想像
一種語言的學習,更強調「沈浸」環境。身兼賽夏族語言推動組織成員的風薇萍觀察,近年舉辦的原民文化營隊,用趣味方式介紹賽夏文化,起初不敢說族語、一直低頭滑手機的孩子,到最後爭相用族語參與團康活動。
2022年4月,在族語認證的成績優異頒獎典禮上,誕生史上最年輕通過「高級族語認證」的考生高郅程,本身是一位返鄉尋根的賽夏族青年,並藉由耆老擔任文化師傅、帶領徒弟學習語言的「師徒制」模式,慢慢找自己語言。
看似沒有終點的語言復甦,也慢慢有了一絲曙光。當被問到最美好的願景時,「有一所賽夏族的民族學校!」是風薇萍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,當賽夏祭歌不再是生硬背誦,賽夏族語也朗朗上口時,多元文化將寫下新的篇章。
關注原住民文化 也可以很國際化
關注原住民文化,其實可以很國際化。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宣布2019年為「國際原住民語言年」之後,進一步以2022年為起點,訂定長達10年「國際原住民語言十年全球行動計劃(Global action plan of the International Decade of Indigenous Languages)」,宣示全球性的語言保存行動。
「語言是一種溝通工具,語言也是一項人權!」關於台灣原住民語的保存,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發展學會理事長波宏明、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團長洪簡廷卉,2人不約而同指出,每一種語言發展背後,代表生活、態度、故事,也是展現文化「軟實力」。
紐西蘭「毛利語」的復興經驗,一直是各界借鏡討論的案例,從原本剩下不到30%毛利人會講毛利語,到近年政府鼓勵學校及教師學習毛利語,「試著把語言融入生活,沒有一個文化會被遺落」。
如果教育是基本權利 語言也是一項人權
長期投入聯合國原住民議題常設論壇的洪簡廷卉,本身也是台灣卑南族青年,關於國際上如何看待原住民語言保存?她指出,聯合國一直用比較宏觀的角度,看待各式社會議題,經常以用10年為級距,用相對完整的時間,去盤點及規劃。
例如原住民語言保存,聯合國早從1994年起,就持續進行討論,也才公布外界熟悉的全世界原住民語「瀕危程度」報告,而今,聯合國宣示「國際原住民語言十年全球行動計劃」,算是再延長10年。
在與各國原住民團體的國際倡議中,洪簡廷卉指出,每種語言的背後,皆代表一整個文化,不少國家開始意識到「語言單一化」嚴重性,「大家理解教育是基本權利,但如果連自己的語言,都沒有機會好好學習,也是相對被剝奪人權」。
在國際之間,將語言保存開始視為重要行動,包括紐西蘭、冰島等,洪簡廷卉觀察,台灣近年也開始重視語言保存,參與或舉辦國際研討論,但推廣的力道可以再更強,並且開始有實際行動,例如回應聯合國宣示的新10年中,能否試辦一間原住民族語學校,是可以思考的方向。
「沒有語言的文化僅是表象」 未來10年是關鍵
「從聯合國的高度來看,台灣原住民的語言,都存在瀕危問題,只是程度不同!」身為排灣族的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發展學會理事長波宏明,形容接下來的10年,也是語言保存的關鍵10年。
波宏明觀察,在原住民16族之間,已經普遍有種現象,就是能夠講出流利的族語,大多是70-80歲以上的族人,年齡層越往下,族語的流失程度越嚴重,換言之,從現在往後推進10年,當能講完整族語的族人凋零,又沒有做到傳承,也意味「語言與文化」真正步入衰亡。
他表示,為推廣原住民文化,會融入文創商品,「但沒有語言的文化,僅是表象的觀光化」原住民文化能真正傳承,關鍵因素就是語言,「真的能開口用族語交談,才是語言活力的指標!」除了現行的族語認證、近年的族語「師徒制」,如何讓語言能「沈浸式」學習才是重點,所以族語學校就很受期待。
隨著全世界的潮流,已經走向多元文化,波宏明認為,從國際主流社會的觀點,原住民的語言及文化,開始視為「寶藏」,任何原住民文化都是全人類資產,在之後10年或更長遠未來,若不珍視這些世界級的資產,那就實在太可惜。
聽聽 賽夏族語
能完全「聽、説、讀、寫」賽夏語的人,已經越來越稀少,一起先從簡單的日常詞彙開始,聆聽這個「最美又最難」的台灣原住民語言之一。
偏鄉與文化可以不一樣 任何人都能是解方
說自己的熟悉語言、講自己的驕傲故事,不應該變成困難事,台灣官方列定的16個原住民族群,從響應到了解,才能守住16個文化寶藏。
在聯合國倡議搶救原住民語言的第1年,當各國仍在摸索時,台灣一家以基礎建設、關鍵原材料為本業的企業,又是為什麼成為率先起跑的引路人?
「在多元文化的議題上,大家都不是局外人。」關心偏鄉與孩童教育的華新麗華,展開為期10年「點亮台灣的角落」計畫,協助學校發展具特色的體育與音樂教育。
同時,攜手由華新退休員工志願組成的千手兒少協會,關注原住民賽夏族語的保存,讓原住民課題有不一樣的面貌,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4「優質教育」、SDGs11「永續城鄉」也能完美落地。
原來,語言可以找到回家的路。
牽起偏鄉教育的溫度 探索多元文化的深度
「當聽到五峰國小的老師說,賽夏族非常非常的特別,有瀕臨危機,但卻苦於經費跟人力,這件事一直放在我們心上,幸運的是,華新麗華就進來了!」
一群從華新麗華退休的員工們,原本僅是單純展開樂齡生活,相約爬山健行、行經鄉間小徑,卻意外看見偏鄉教育的輪廓與難題,決定成立千手兒少協會,當初「想做公益好事」的初心,也預約了賽夏族傳統文化、華新麗華的緣分。
「當時校長問說,你們可以帶來溫暖嗎?」千手兒少協會理事長陳邦雄、秘書長黃正華回憶,在協會草創初期,實際走進偏鄉小學,單親家庭、隔代教養、資源不足,許多問題無法一時半刻解決,先從「陪伴關懷」、「培養自信」著手,而在五峰國小的畢業紀念冊贊助計劃,一做就超過7年。
希望每一本畢冊裡,都有小學最難忘回憶,卻發現許多偏鄉孩子不善表達,協會志工透過慢慢的引導、傾聽,陪著孩子一起回憶「好故事」,造就一屆又一屆獨一無二的畢冊,也為建立孩子擁有「懂得付出、才有收穫」觀念。
但僅止陪伴仍遠遠不足,應讓資源發揮更長遠的影響,尤其,發覺五峰國小的獨特賽夏族文化,華新麗華決定主動出擊,用顛覆一般公益模式,從賽夏耆老訪談、到祭典意境緣由,透過影像的紀錄及考究,刻畫珍貴從「心」出發的文化傳承。
而今,一所部落小學、一個公益協會、一家永續企業、一份溫暖理念,催生「賽夏族歌謠傳承紀錄」,喚醒社會對於賽夏族文化的關注與了解。
「點亮台灣的角落」 創造各種無限可能
相信一個進步的社會,需要各面向都能均衡提升,其中,每一位孩子的潛力,都是進步未來的競爭力,關懷偏鄉與孩童的教育品質與機會,成為華新麗華不間斷的「社會共好」旅途。
為期10年的「點亮台灣的角落」計畫,足跡踏遍台灣北中南東,從開設才藝課程,到協助師資與設備,讓孩子的學習與自信,不再侷限課本與教室,「釋放孩子的熱情與天賦,創造各種無限可能」。
簡單堅定的動機,開啟多元文化的契機,「如果偏鄉教育有許多難題,我們就踏出更多嘗試!」相較於以往的部落學校資助,華新麗華思考得更長遠,除了挹注資源,透過影像方式,紀錄賽夏族孩子的稚氣、賽夏族文化的神秘,更進一步展現台灣多元文化的生命力。
用永續和世界做朋友 從了解多元文化開始
全球暖化、飢餓貧窮、性別平等、兒童權利等問題,正在影響全世界。聯合國於2015年宣布「17項永續發展目標」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SDGs),期盼從政府、企業到個人,共同參與實踐永續目標,而多元文化的精神,也是團結合作的基礎。
2022年,是聯合國宣布「國際原住民語言十年全球行動計劃」第1年,華新麗華用SDGs4「優質教育」、SDGs11「永續城鄉」行動,盼為迷路的語言,找到回家的路;或許不久將來,將有更多企業與個人,會為語言「挺身而出」,瀕危的語言,也將不再瀕危。